一、平台简介
辽宁大学稀散元素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9月。
辽宁大学进行稀散元素化学研究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从沈阳冶炼厂铅锌冶炼废弃物中提取铟,发展至今已近六十年。1997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倡导下,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稀散元素研究机构——辽宁大学稀散元素化学研究所,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确定为国内稀散元素化学研究基地,并责成辽宁大学稀散元素化学研究所负责制定我国无机化学发展战略中的稀散元素研究与应用部分。
2002年辽宁大学在国家“211工程”二期学科建设项目论证中,将“稀散元素化学与功能材料”作为辽宁大学理工学科中唯一的一个建设项目正式立项,并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2003年获批“辽宁省稀散元素重点实验室”,2004年获批“稀散元素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12年获批“辽宁省稀散元素资源加工与应用工程实验室”,目前正在冲击申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多年来,辽宁大学稀散元素研究院以稀散元素为依托,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工作,现已在稀散元素的绿色提纯技术、稀散元素功能材料及催化应用、稀散元素新型能源材料、稀散元素生物功能材料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且多项研究工作已走在国际前列。
二、团队成员
研究院有专职科研人员11名。在读博士生7人,硕士生55人。
研究院院长 房大维
房大维,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我国知名粉体材料专家。第二批辽宁杰出科技工作者,第七批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首批辽宁省“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兴辽英才”科技领军人才,第十届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沈阳市振兴发展带头人。2022—2023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会审专家。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辽宁省青年科技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2019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
现任辽宁省稀散元素重点实验室主任,稀散元素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省稀散元素资源加工与应用工程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化学会化学热力学与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稀散金属冶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有色金属节能减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工学会离子液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稀有金属冶金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树脂基复合材料产业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
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英文专著2部。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项目1项,省级项目7项,企业委托课题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转化至企业应用19项,其中辽宁省内转化16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逾亿元。
提出并解决了我国关键战略性金属矿体中“*铼同采”、“废井提*”等世界性难题,相关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创建了国内三条铼生产线,产品已出口至美国、英国,制订了3项国家有色标准:《铼粉》YS/T 1017-2015,《铼粒》YS/T 1018-2015,《铼片》YS/T 1237-2018,填补了我国高科技军事材料铼领域的空白。因铼化学的杰出研究,荣膺由中国化学会评选出的——中国“铼元素代言人”。
专业/研究领域:稀散元素提取分离及材料制备;离子液体功能增效与溶液化学;树脂基功能材料研制及精细化学品。
Email:Davidfine@163.com
张志恒,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7年4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就职于中国石油管道科技中心,从事石油天然气管道化学领域的研发工作,2009年12月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工作以来主要负责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超前储备项目“天然气减阻剂的研制与应用技术研究”的研发工作和主持中国石油技术推广项目“油气管道化学添加剂推广应用”的产业化工作,同时还参与中国石油“低碳专项”、“十一五重大专项”和“十二五重大专项”。先后获得中国石油“管道技术专家”、“十大杰出青年”,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先进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并获得“管道科学进步一等奖”和“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自主创新产品奖”。主持中石油项目3项,经费2668万元,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有2项发明专利得到美国、俄罗斯和欧盟授权。
专业/研究领域:油品减阻、增输、降凝、降粘技术的研究;天然气管道减阻、增输、防腐技术的研究;油品减阻剂、天然气减阻剂等成果的产业化。
Email:398085999@qq.com
王洋,男,硕士生导师。本科及硕士毕业于辽宁大学化学院,博士毕业于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药物化学专业,主要从事创新药研发工作,工作期间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并作为项目研发核心成员参与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并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辽宁省教育厅立项1项,辽宁省科技厅立项2项,沈阳市科技局立项5项;参与辽宁省教育厅新药研发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验收和运行工作,负责有机合成、天然产物分离提取、结构修饰及研究所管理工作,同时参与辽宁省天然产物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等工作。
专业/研究领域:药物化学/ADC抗体偶联药物分子设计及工艺优化;活性天然产物分离提取、结构修饰、构效关系研究;核苷类药物合成;新药临床前系统研究。
Email:ldwangyang@163.com
马晓雪,博士(后),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辽宁大学化学院,曾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入职辽宁大学稀散元素化学研究所。主要从事离子液体化学热力学及其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研究。发表SCI检索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省教育厅项目2项,横向课题3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
科研方向: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离子液体体系性质及应用研究。
Email:maxiaoxue@lnu.edu.cn
井明华,博士,硕士生导师,助理研究员。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应用电化学研究组。主要从事先进电化学储能材料、电化学制造技术相关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Talanta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校级项目3项,企业委托横向项目7项;获得沈阳市自然学术成果奖3项。
专业/研究领域:液流电池关键材料研发:包括先进电极材料设计制备、电解液合成及性质研究、电极反应动力学研究等;电化学表面处理;电催化材料。
Email:mhjing@lnu.edu.cn
刘娜,博士,硕士生导师。2012年以直博生的身份保送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博士学位,多年来一直从事功能化高分子或拓扑结构高分子材料的构建、性能研究及其应用等工作。2018年入职辽宁大学,致力于高力学性能聚离子液体弹性体材料的构筑及性能调控研究。近五年,在Polymer Chemistry,Polymer,Dalton Transaction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专利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1项,企业委托横向项目2项;获得沈阳市自然学术成果奖1项。
专业/研究领域:高分子化学/功能化高分子材料的构筑及性能研究。
Email:liuna@lnu.edu.cn
秦鑫冬,博士,硕士生导师。2012年于吉林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后保送至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硕博连读,2017年获工学博士学位,2018年入职辽宁大学稀散元素化学研究所。主要从事非晶/高熵合金催化功能材料相关研究工作。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发表SCI论文1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国际发明专利等10余项,授权专利5项;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1项,企业委托横向项目3项;获2024辽宁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获辽宁省金属学会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2项,获沈阳市自然学术成果奖2项。
专业/研究领域:非晶/高熵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水体污染物的催化/电催化降解。
Email:xdqin12s@alum.imr.ac.cn
金泰宇,硕士生导师,招收化学工程专业。主要从事新型光催化剂的设计,功能型纳米材料的设计及其相关应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SCI论文。主持省级项目1项,多次参与三星显示、LG显示、SK半导体、NNFC等企业的研究项目,参与韩国国家研究基金(NRF)项目2项。
专业/研究领域:光催化;纳米材料。
Email:jintaiyu@lnu.edu.cn
颜强,博士,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21年07月博士毕业于辽宁大学化学院,同年来到辽宁大学稀散元素研究院工作,目前担任辽宁大学辽阳城市研究院院长,并在辽阳市科技局挂职锻炼。主要研究兴趣为能源转换过程中所需的离子液体、聚合物、多孔材料等新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方面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主要感兴趣的研究是从分子设计合成、材料制备等方面进行能源表界面结构的修饰和能源化学过程的调控,探索能源表界面的热力学/ 动力学特性及结构调变电子态的规律,应用在电化学储能、湿法冶金、环境保护等领域,及其有关精细化学品的制备。主持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沈阳市自然科学基金配套等数项省市级项目及数项横向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数项,发表SCI论文十余篇,专利十余项。
专业/研究领域:精细化工;能源表界面物理化学。
Email:yanqiang@lnu.edu.cn
宋宗仁,博士,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沈阳市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博士毕业于辽宁大学化学院,2021年入职辽宁大学稀散元素化学研究所。主要从事离子液体的合成与应用,稀贵金属的提取分离及热力学研究,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制。在Fuel,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Journal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s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目前授权10余项。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1项,企业委托横向项目2项。
专业/研究领域:物理化学/溶液化学。
Email:zongrensong@lnu.edu.cn
康莹,博士,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沈阳市拔尖人才。主要研究生物质基水凝胶材料制备,并致力于传感、储能等领域的拓展应用。2021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应用化学专业,师从张锁江院士、吕兴梅研究员。已在SCI TOP期刊Green Chem., ChemSusChem, Int. J. Biol. Macromol. 等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及公开专利10余项。先后主持国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教育厅面上项目1项、辽宁省科技厅博士科研启动项目1项,企业委托横向课题1项。参与国自然基金项目6项。
专业/研究领域:低碳传感/储能材料。
Email:kangying@lnu.edu.cn
三、平台研究成果及内容
承担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省级基金及企业委托横向课题多项,公开发表SCI论文1000余篇,专著1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10余项。起草制定《铼粉》(YS/T 1017-2015)、《铼粒》(YS/T 1018-2015)、《铼片》(YS/T 1237-2018)中国有色行业标准3项。
稀散元素研究院致力于镓、铟、铊、锗、硒、碲、铼七种稀散元素的提取分离及在能源、新材料、催化等领域的高附加值利用,实现将我国的稀散元素从单纯的资源优势转变为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目前已实现从各类尾矿、矿渣、废催化剂、矿冶粉尘及收尘灰、冶炼废液以及各类含铼二次资源中提取铼,经深加工生产铼酸铵,铼粉,铼粒,铼条,铼板,七氧化二铼,甲基三氧化铼,铼离子液体以及各类铼基催化剂等20余种铼产品,形成了铼的完整产品链,打破了国际垄断。
已与国内稀散元素的重要生产厂家进行了多次合作,并取得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应用开发经验。特别是铼的研究,在国内首屈一指。
辽宁大学稀散元素研究院正在充分整合省内、国内的相关资源,系统研究稀散元素的基础理论及工业应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输送至企业,转化为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诚挚地欢迎全国各地科研界和企业界的朋友莅临指导,互通有无,合作共赢,共创辉煌。
四、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24-62202006
Email:Davidfine@163.com
五、近五年科研成果
1、科研项目
2、论文/著作
3、科研奖项/荣誉
4、社会服务